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在云南怎么种好苦荞?宁蒗有样本
发布日期:2023-09-18 来源:云南三农通 浏览:1669次
分享到:


苦荞历来是云南高海拔冷凉山区少数民族的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来源,是当地烟草、玉米、马铃薯后茬秋播和晚秋播的主要作物,也是自然灾害后的救荒补种作物,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荞麦产值,既解决该地区少数民族的温饱,更有利于通过荞麦产业的发展,解决脱贫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世界荞麦起源地之一,云南荞麦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分布有15个种、2个亚种和2个变种,占世界荞麦种群总数的3/4。云南野生荞麦资源分布范围和分布数量,为世界罕见,尤其在滇西北2000米以上的原生境高寒山区,分布有许多较大的野生荞麦群落,甚至成为当地主要植物群,有些还是地方特有种。


从市场角度看,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以及由此形成的“立体气候”生态环境,在限制了大作物在云南大面积种植的同时,却为荞麦等小宗作物生产提供了适宜的发展空间。


8月里,丽江市宁蒗县烂泥箐乡牦牛坪村,站在“荞麦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及示范推广基地”的地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莉花介绍,云南荞麦常年种植面积大约200多万亩,主要分为春播、秋播、冬播。春播主要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冷凉山区,面积大约80多万亩;秋播主要在1300米-2200米的大春作物种植区,播种面积大约100多万亩;冬播主要是在1300米以下的区域,播种面积大约20多万亩。具体到宁蒗县,荞麦种植一度以地方老品种为主,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处于广种薄收的一个状态,科技助力的空间巨大。


从2020年开始,王莉花就带队引进了12个荞麦新品种进入宁蒗,并根据海拔情况进行试种,然后筛选出了表现好,适应性好,产量高,适于加工的几个品种,即“云荞1号至云荞4号”,加上其他单位选育的“昭苦1号”和“迪苦1号”,构成了目前推广种植的主力阵容。王莉花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小宗粮豆专家指导组荞麦专家、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作物学会藜麦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作为云南荞麦燕麦藜麦等特色功能性作物产业研发团队负责人,王莉花介绍,要想把荞麦种好,必须根据地域去选择品种。云荞1号最大的特点就是生育期短,产量高,黄酮含量也高,适于加工荞麦米。云荞2号生育期比较长,海拔越高产量就越高,而且它脂粒长,出粉率高,可作为荞麦粉加工的专用品种。迪苦1号也是适合高海拔山区推广种植的品种。


据悉,云南的荞麦大部分种植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原山区和冷寒地域,该区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荞麦营养物质的积累,荞麦产量高品质好。生产中不施用农药、化肥,属于传统的绿色、有机荞麦生产基地,是现代可持续发展农业中具有一定竞争力的选项,产业前景十分看好。


王莉花提到,他们还在宁蒗引进了小型播种机,种植效率大为提高,以前人工播种一天播种1亩-2亩,用机器一天可播到50亩-60亩。此外还提高了播种的质量,播得比较均匀,比较深,可以让种子吸收深层的一个水分,苗出的好也就长得壮苗,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比较强。


要想种好荞麦,种植模式也很关键。宁蒗县的实践表明,围绕经济林下套种荞麦十分有效。有农户表示,原先1亩花椒林收入约为4000元,套种荞麦后每亩可以增收1000多元,也就是说在花椒套种荞麦的种植模式下,每亩收入可以超过5000元。在另一个地块,可以看到花椒套种荞麦、花椒套种马铃薯再套种荞麦的模式。“现在是套种荞麦,明年它就变为套种马铃薯,最终形成荞麦、马铃薯在花椒地里边轮作的种植模式。”王莉花说。


在宁蒗,核桃林下套种荞麦,玉米地里套种荞麦,各种模式林林总总,为当地山区群众口粮保障以及经济收入增加,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宁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旭介绍,全县16个乡镇都已经试验种植荞麦,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6万亩以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荞麦产业发展,引导培育了一家省级龙头企业,一家市级龙头企业,每年的需求量在1000吨以上。近几年来,在科技特派团和王莉花专家工作站等多方面科技力量的帮助下,示范推广了一些新的品种,农户也提高了种植技术,效益提高很明显。比如围绕云荞1号和2号种植,通过一系列农技促进措施,荞麦单产从过去的几十公斤已经提高到了100多公斤。


撰稿: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