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技术服务落地 大理祥云蔬菜“起飞”
发布日期:2023-09-18 来源:云南三农通 浏览:1382次
分享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长期以来坚持把农业科技前沿技术送往田间地头,同时集成了多项绿色实用技术,服务于大理州祥云县蔬菜产业提质升级,助力该县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早在2014年,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的植保和土肥科研团队就进入祥云县开展项目试验研究及应用示范,利用一线科学技术落地服务基层。他们在团队负责人杨明英研究员的带动下,以支撑龙头企业为支点,以点带面普及绿色生产技术的宣传应用推广,联合组建专家团队,把绿色技术服务范围从企业向全域辐射推广应用,以此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助推龙头企业和高原特色绿色品牌蓬勃发展。团队与祥云泰兴农业蔬菜公司合作,解决了十字花科根肿病、土壤酸碱贫瘠改良与健康管理等蔬菜生产中“卡脖子”的难题,并针对不同病虫害发生情况,集成多项绿色植保技术应用示范。挽回病虫害造成的生产性损失近1000万元,最终使得当地蔬菜生产实现节水45%、化肥减施20%、化学农药减施26%以上。



2022年以来,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进一步组建了由省市县有关单位及涉农企业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祥云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专家们共同针对祥云县蔬菜产业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判、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指导。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着力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围绕市场和消费需求,创新技术,带动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企业快速发展。


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开创的特色农业科技创业园和就业扶贫车间,优先录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成员及周边待业人员到蔬菜基地就业,以此吸纳和转移农村劳动力1425人。他们指导生产的蔬菜中,有7个品种获绿色食品认证,“七彩泰兴”大白菜还获得了2019年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菜”称号,产品外销北京、上海、广州、滇西与藏区等地。


团队结合“科研所+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先后引进和培植多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仅在刘厂镇蔬菜基地,就带动221户贫困户种植蔬菜和周期性套种秋豌豆、辣椒等经济作物425亩,实现增收200多万元。


在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创造的“业主负责制”模式下,把设施齐全的基地划分为30亩-100亩不等的区块,作为具备条件的企业管理技术骨干人员创业的基础平台。同时建立技术服务、农资供应、机耕移栽、采收销售等专业性的综合服务保障队伍,整个种植过程由公司统一配备物资及规范管理,整个生产流程的核算工作由运营企业统一进行,按批次对创业团队进行通报并发放相关批次团队收入。如此一来,各个创业团队纷纷动员家庭成员参与到创业中来,甚至将在外打工的亲人叫回来一同发展,在主人翁意识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顺便解决了企业在用工管理上的难题,也为祥云县蔬菜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


通过一年对企业标准的完善和指导实施,“业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业主提质增收,园区创新发展。2019年来祥云泰兴基地14个创业团队,蔬菜种植管理面积达1168亩,种植了黄白、上海青、油麦菜、散叶生菜、娃娃菜、西兰花等品种,总产量达25243.5吨,总销售金额5443.1万元。团队年平均收入达11.71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付连慧种植管理面积81亩,销售总金额375.15万元,随后建起了新房,实现了家庭的脱贫致富。


据了解,在朱红业团长带领下,云南省农科院祥云蔬菜科技特派团先后针对当地蔬菜产业提供了土壤保育与改良、病虫害立体防控、种苗繁育、循环农业及废弃物利用以及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服务。


据悉,祥云县属于云南省夏秋叶菜类、瓜果类、葱蒜类、豆类的种植适宜区,也是滇西片区的交通枢纽,借力科技规高水平发展蔬菜产业,推动乡村振兴,对于祥云县而言举足轻重。


撰稿: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