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保育促繁 松茸产销上台阶
发布日期:2023-09-22 来源:云南三农通 浏览:1612次
分享到:

如何通过科学的生产方式,让绿水青山为山区群众带来实惠?保育促繁,对松茸生产与销售意味着什么?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正在实施的松茸保育促繁关键核心技术示范项目,凭借科技为辖内野生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松茸生产量价齐升的同时,当地群众收入也连年看涨。



在南华县松茸保育促繁关键核心技术示范基地所在的五街镇咪黑们村,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的正高级工程师苏开美手里拿着一个松茸说道:“松茸分布非常狭窄,国内主要是在我们西南地区,以云南为主,周边的川西地区和藏东南地区也有一些。国外主要分布在朝鲜、日本还有韩国。它基本生长于温度15℃至20℃,主要生长在海拔2000米-4000米的地方,资源十分有限,而且松茸至今不能人工栽培,全靠天然资源供应市场。”



苏开美是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昆明综合实验站站长,第五届国际菌根食用菌大会组委会核心成员。她长期从事珍贵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研究,获得省级、州级多个科技进步奖,也是楚雄州突出贡献奖得主,长期带队在南华县进行野生菌保护与开发的科研工作,松茸保育促繁关键核心技术就是她们团队的重要成果之一。



据了解,滇中一般山区野生菌收入占农户经济收入的16%左右,松茸主产区的松茸约占农户家庭收入的37%,而在迪庆州的松茸采收更是占到主产区农户家庭收入的70%以上。多年来,松茸或野生菌开发利用基本上处于“自然生长、自由采摘、自发交易”的状态,无管制、无计划、掠夺式的采收使得野生菌产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赖以生存的菌塘遭到过度干扰,而且采集幼体行为十分普遍,商业化采集区已明显减产。“云南省松茸产量平均每年下降5%,有的地方下降40%以上,部分采集区几乎采不到珍贵野生菌,特别是珍贵的块菌、冬虫夏草资源已经濒临灭绝!”苏开美强调。


从1990年代开始,苏开美及其同事就开展了松茸生态环境调查研究,松茸菌种分离培养研究,通过研究无法实现松茸的人工栽培,于是继续开展了松茸保育促繁技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苏开美提供的《松茸保育促繁技术规范》里提到,松茸属于共生真菌,它必须与宿主树木根系共生,形成菌塘,并长出子实体(即蘑菇)。树木与松茸二者之间互利互助,共同繁荣。如果过量砍伐,松茸菌塘上与松茸共生的树木受到破坏或干扰,松茸就减产或者菌塘消失。菌塘遭到破坏,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难以恢复。不仅造成资源减产,而且会导致物种的灭绝。


据苏开美讲述,松茸保育促繁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中有几个关键点,即保护宿主树木、保护菌塘、不采童茸、调整腐殖质厚度以及光照度。此外,每个菌塘要留一个开伞的松茸自然散播孢子,相当于留下种子。当然,湿度、虫害防治也在技术规范之列。


多年以来,五街镇推行封山育林育菌措施,实施山林分片竞包制度,每年在野生菌产出最多的6月至11月进行封山,并明确承包者的保育促繁责任和林业管护责任,承包所得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再按人头或山林占比进行分红。2022年末,该镇的松茸产量160吨,产值48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这种封山育林育菌措施的成效,放大到全县来看也是如此。如今,全县累计封山育菌面积200万亩,建成松茸、松露、牛肝菌等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5000亩。2022年该县野生菌交易量达1.48万吨、交易额14.3亿元,实现野生菌综合产值46亿元。



五街镇组织委员马琴提到:“保育促繁以后,我们以松茸为主的野生菌产量上得到很大提升,价格上也一路高涨,今年价格最低都是500块钱每公斤。以我们所在的这个有76户403人的村民小组为例,近几年菌子收入逐年上涨,村集体收入前年不到60万元,去年90万元,今年就变成141万元,村民人均分红2800元以上。通过保育促繁技术的推广,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变。”


撰稿: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