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智慧
发布日期:2023-01-20 来源: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浏览:1655次
分享到:

图片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悠扬婉转的二十四节气歌至今仍在传唱……“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时令、气候等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实践至今仍是我国农民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体现了中国农耕智慧。


    新一轮的节气即将开始,让我们一起领略“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和智慧。


图片

二十四节气诗

图片

 
立春梅花分外艳


雨水红杏花开鲜


惊蛰芦林闻雷报


春分蝴蝶舞花间


清明风筝放断线


谷雨嫩茶翡翠连


立夏桑果像樱桃


小满养蚕又种田


芒种玉秧放庭前


夏至稻花如白练


小暑风催早豆熟


大暑池畔赏红莲


立秋知了催人眠


处暑葵花笑开颜


白露燕归又来雁


秋分丹桂香满园


寒露菜苗田间绿


霜降芦花飘满天


立冬报喜献三瑞


小雪鹅毛片片飞


大雪寒梅迎风狂


冬至瑞雪兆丰年


小寒游子思乡归


大寒岁底庆团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春

图片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早在秦代,人们就以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


    春天在人们心中象征着温暖和生长。到了立春气温、日照、降雨都趋于上升或增多。


    “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事节令不等人。”提醒人们大春备耕抢抓时机不误农事。


    立春时的民俗活动相当丰富如鞭打春牛、举行社火、缝制春娃等寄托了人们对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图片

 雨水

图片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


    由于这时气温回暖、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名雨水。从此草木开始抽芽,鸿雁向北归来,大地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不仅表示降雨增多还标志着气温开始回升。雨水节后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


    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


    这时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天气暖和而不燥热适合万物生长。


图片

 惊蛰

图片

    惊蛰,意思是说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动物。


    “惊蛰”过后气温明显回升。


    人们把惊蛰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此时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


    在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


    惊蛰各地都有民俗活动如“射虫日”“扫虫节”等喻义扫除晦气消除虫患。


图片

春分

图片

    “春分到把种泡点了玉米忙撒稻。”


    春分这一天在时间上白昼和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


    春分时节各地气温继续回升普遍超过了10摄氏度。


    此时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农谚:“春分时节乱插犁抢种一粒收万粒。”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春分前后偶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低至5℃以下春寒料峭对农业生产不利。


图片

清明

图片

    清明节的传统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一到农夫起跳”、“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通过扫墓慎终追远。清明还有许多民俗活动如春游、踏青、插柳和植树等。


    这个节气气候湿润容易使人产生“嗜睡”的感觉。


    应当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


图片

谷雨

图片

    谷雨将谷和雨联系起来蕴涵着“雨生百谷”之意。每到这个时候雨水明显增多。


    “杨花落尽子规啼”人们就要和春天依依惜别了。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春雨贵如油”。


    此时南方大部分地区雨水较多夜雨昼晴的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颇为适宜。


    渔民们则认为谷雨时节是出海捕捞的吉日到了这天举行隆重的仪式祈求出海平安、鱼虾满仓。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夏

图片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


    实际上按照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古代人很重视立夏节气故有:“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的说法。


图片

小满

图片

    “小满小满麦粒渐满。”


    小满是指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


    南方宜抓紧水稻的追肥、耘禾晴天进行夏熟作物的收打和晾晒。


    小满以后黄河以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所以说“小满不起蒜留在地里烂”。


    小满时节海宁一带有抢水和祭车神的习俗喻义水源涌旺体现出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图片

芒种

图片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说的就是芒种时节的农忙景象。


    此时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等夏播作物也正赶上播种最忙的季节故称芒种。


    贵州一带讲“芒种不种再种无用”;江苏地区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则有“芒种芒种样样都种”。


    从各地的农谚可以看出我国从南到北都进入了“忙种”时节。


图片

夏至

图片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


    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极重要的增产措施。在夏至日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清除疫疠和饥荒。


图片

小暑

图片

    小暑的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古人认为小暑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小暑。


    就是说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将要到来但还未达到极至。

    

    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民喜小暑防洪别忘记”。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时候开始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升高热炎炎”这就是数伏天。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些食俗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图片

大暑

图片

    “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


    如果说小暑是炎热的开始大暑就是一年中炎热的顶点。农谚有“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等说明没有大暑的强光酷热庄稼是不会有好收成的。


    在炎热的暑天由于人体的水分蒸发消耗加快需要及时补充可以引用绿豆水、菊花茶等清暑药茶出汗时较多的引用糖盐水、茶水等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电解质平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秋

图片

    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便进入立秋。


    立秋预示秋天来临。


    虽然一时暑气难消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受旱会给农作物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


    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图片

处暑

图片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处暑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节令到了处暑气温逐日下降。农谚“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等就是对“处暑”时节气温变化的描述。


    处暑以后昼暖夜凉的条件对农作物体内干物质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庄稼成熟较快民间有“处暑禾田连夜变”之说。


图片

白露

图片

    白露“露是这个节气后特有的自然现象。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是说此时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时节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经过一个春夏的辛勤劳作人们迎来了瓜果飘香、作物成熟的收获季节。


    从白露开始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又开始播种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片“三秋”大忙的景象。


图片

秋分

图片

    秋分日居于秋季90天之中此日一天24小时昼夜等分。


    在气象变化上秋分以后不再打雷;降雨量减少。


    秋分时节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此时要加强对农作物收获前的田间管理工作。


    “秋分到寒露种麦不延误”、“秋分糜子寒露谷到了霜降收秫秫”等农谚都体现了这一点。


    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日即是“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图片

寒露

图片

    寒露是指此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渡那么“寒露”节气则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俗话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寒露以后北方地区天气昼暖夜凉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之说。


    人们在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开始了最后一轮冬小麦的播种工作“寒露种小麦种一碗收一斗。”


图片

霜降

图片

    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


    到了霜降即使耐寒的葱也不能再长了所以说“霜降不起葱越长越要空”。


    在南方正赶上“三秋”大忙单季杂交稻、晚稻在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拔除棉秸耕翻整地。


    霜降时一些地方有吃红柿子的食俗不但可以御寒还能强健筋骨。


    在广西“霜降节吃汤圆、杀鸭宴请、烧香供祖先以示五谷丰登。”

图片

图片


图片

立冬

图片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


    立冬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立冬时节水分条件的好坏对农作物的苗期生长及越冬有着重要的影响。


    华北及黄淮地区要在田间土壤夜冻昼消之时抓紧时机浇好麦、菜及果园的冬水避免冻害的发生。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是农耕社会中的传统节日。


    在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农民劳动了一年“立冬”时要休息犒赏一年来的辛苦。


图片

小雪

图片

    所谓“小雪”是说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地寒未甚”故雪下得次数少雪量也还不大。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


    小雪节气南方地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已呈初冬景象。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进入了田间管理和农田基本建设阶段。


    此时如果有场降雪对越冬的小麦十分有利。


    因此有了“瑞雪兆丰年”的农谚;反之“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


图片

大雪

图片

    大雪表示雪量较大范围较广。


    大雪时节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也停止生长。


    严冬积雪覆盖大地可保持地面及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流侵袭而降得很低为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


    积雪融化时又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可供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此外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还有肥田作用。


    所以才说“今年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图片

冬至

图片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冬至日就已经被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了出来。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至今流传冬至过后就进入了“数九”。冬至还是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


图片

小寒

图片

    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所以有“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等民间谚语。


    由于严寒低温对农作物危害较大特别要注意农作物的防寒防止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遭受冻害。


    “窖坑栏舍要防寒瓜菜薯窖严封口。”


图片

大寒

图片

    二十四节气最后的一个节气——“大寒”同小寒一样也表示天气寒冷的程度。


    “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期间寒潮南下频繁出现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景象。


    大寒时要做好农作物防寒特别注意保护牲畜安全过冬。


    寒潮虽给人们带来不便但它也有好处。


    冷空气活动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对于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