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暴发性出血病又叫细菌性败血症,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危害种类最多,危害鱼的年龄范围最大,流行地区最广,流行时间长,多数水域均有发生,造成损失最大。
图1.患暴发性出血病的北京金鱼。(摄于2023年6月28日)
1.病原:主要有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异育银鲫),鲁克氏耶尔森氏菌(鲢、鳙3月-4月发病)、气单胞菌和弧菌(鲢、鳙,高温季节发病)、斑点气单胞菌等。此病流行还与环境不良有关。
2.病因:清塘困难,水质恶化,到致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超标,养殖管理不合理到致鱼类免疫力降低,消毒不彻底以致意外引入病原等。
图2.患暴发性出血病的鲫鱼。(摄于2023年7月2日)
3.症状:疾病早期及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此时肠内尚有少量食物。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内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尤以鲢、鳙为甚),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或红色混浊腹水;鳃、肝、肾的颜色均较淡,呈花斑状,病鱼严重贫血;肝脏、脾脏、肾脏肿大,脾呈紫黑色;胆囊大,肠系膜、腹膜及肠壁充血,肠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粘液,有的肠腔内积水或有气,肠被胀得很粗;有的病鱼鳞片竖起,肌肉充血,鳔壁充血,鳃丝末端腐烂。因病程的长短、疾病的发展阶段、病鱼的种类及年龄不同,病鱼的症状表现多样化。有少数肉眼看不出明显症状就死亡。
图3.患暴发性出血病的草鱼。(摄于2023年7月20日)
4.流行情况: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养殖鱼类均可发病,流行时间可从2月底到11月,水温9℃-36℃均有流行,但以28℃以上及高温季节后水温在25℃以上时期为甚。危害鱼的年龄从2月龄鱼种至食用鱼。精养池塘、网箱、水库等均有发生。
图4.患病草鱼的腹腔症状。(摄于2023年7月20日)
4.预防措施:
4.1.鱼池在冬季应该用泥浆泵排除池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
4.2.鱼种下池前用15PPm-20PPm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0分钟-30分钟。
4.3.每1000平方米水面用菌毒清(Cl02 )100克-200克全池泼洒1次-2次。
4.4.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泼洒生石灰及加注清水,改善水质,正确掌握投饲量,不投喂变质、有毒饲料,提高鱼体抗病力。
图5.定期泼洒生石灰。(2022年8月10日摄)
4.5.加强巡塘工作,每月对鱼进行抽样检查1次-2次,发现病情及时进行治疗。
4.6.在该病流行季节前,用显微镜检查一次鱼体,杀灭鱼体外寄生虫。
4.7.在该病流行季节,投喂止雪肠鳃康预防:每袋药(200克)拌料40千克,一天一次,连喂5天,停15天再喂5天;治疗量:每袋药(200克)拌料20千克,一天喂2次,连续喂7天。如周围鱼池已发病,则应该全池遍洒一次亮碘,每瓶稀释后泼洒6亩/米水深(选择早上9时-10时或下午5时-6时泼洒,避开强光,碘遇强光会挥发,降低消毒效果)。
图6.内服药止雪肠鳃康。(2023年8月12日摄)
4.8.发病鱼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消毒,病死鱼要及时捞出深埋,而不能到处乱扔。
5.治疗方法:
5.1.第一天杀灭鱼体外寄生虫。(不同的虫用不同的药)
5.2.第二天至第六天连续投喂氟苯尼考或恩诺沙星药饲5天,消灭鱼体内的病原菌,依据药物含量照说明使用。
5.3.第三天及第五天全池遍洒亮碘,每瓶(500毫升)稀释后泼洒3亩/米水深,方法同上,用量增加一倍。
图7.外用药亮碘。(2023年8月12日摄)
4. 第十天左右全池遍洒生石灰或益生菌一次,以调节水质。
图8.益生菌-光合细菌。(2023年8月1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