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病毒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病状有花叶型、黄化皱缩型两种,有时同一病株上两种类型同时出现。花叶型在嫩叶上出现明脉及褪绿斑点,后表现为花叶,严重时顶叶呈鸡爪状。发病早的植株可引起全株萎蔫,不结瓜或果实畸形。黄化皱缩型表现为植株上部叶片沿叶脉失绿,有浓绿色皱纹,继而叶片黄化,皱缩下卷,或出现小叶、蕨叶,植株节间缩短、矮化。病株后期花冠扭曲畸形、色深,雌蕊柱头变短、扭曲,不结瓜或果实小,果面出现暗绿斑点、条斑或凹凸不平的瘤状物,中后期有的病瓜脱落,严重时枯死。目前在勐大镇勐统河沿岸大田种植的西葫芦出现该病害。
图1.被病毒病感染的西葫芦植株(2024年1月24日拍摄于勐大镇南康村)
图2.被病毒病感染的西葫芦(2024年1月24日拍摄于勐大镇南康村)
图3.正常的西葫芦植株(2024年1月24日拍摄于勐大镇南康村)
图4.正常采收的西葫芦(2023年1月24日拍摄于勐大镇南康村)
西葫芦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种子带毒传染。西葫芦种子在播种前,如果没有经过消毒处理就直接播种,携带病毒种子会面为西葫芦病毒病的初侵染源。
2.肥料、土壤中含有病毒。现代农业提倡少用化肥,多用农家肥,没有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可能会携带病毒,种植前没有对种植地块进行灭菌处理,那么土壤中会有上年度残留的病株,会侵染西葫芦植株。
3. 人为传播。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如果地块中已有西葫芦植株感染病毒,病毒都会沾染在操作人员的身上,田间作业时操作人员与感病植株接触后,再与无病植株接触,无病植株被感染。
4.昆虫传播。西葫芦病毒病的传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蚜虫和白粉虱的介入,通过它们的飞行,可以将西葫芦病毒病的病原传至健康的植株上。
西葫芦病毒病主要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1.播种前种子处理:西葫芦的种子在播种前要经过消毒和催芽处理,以防种子自身带毒,成为初侵染源。具体操作过程:首先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后加入10%磷酸三纳溶液浸泡30分钟,然后再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并晾干,放置在灭过菌的湿布中,待种子冒出小芽时再种植到大田里。
2.选用抗(耐)病品种:种植抗(耐)病性强的品种是防治西葫芦病毒病的最有效方法。只有提高植株本身抗(耐)性,西葫芦病毒病造成的损失才会较轻。
3.加强田间管理:西葫芦种植田块可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切忌在同一地块连年种植西葫芦,以防西葫芦病毒病的交叉感染;播种前要整地,土壤要深耕,耕深一般在10厘米左右。施足基肥,可培育壮苗,加强植株的抗病性。定期对种植田块进行杂物清理,减少病毒的其他寄主的数量以及蚜虫、白粉虱等虫媒生存的空间。发现病株时,要及时将其拔除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体传染到其他健康植株上,造成病害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