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种植历史悠久的墨江紫米开始变身,一场以科技为引领,着力品种改良、农旅融合、功能性食品研发、品牌建设的行动正在进行。这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的特色稻米,其产业发展有了更新更广阔的前景。
改变始于2022年启动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百团千员助农增收行动”,该院组织1000余名科技人员组成100余个农科服务团,并联合云南农业大学、省林科院等单位,围绕云南省县、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一县一业、科技引领专项行动”“边境小康农科先行专项行动”“科技兴企、产业增效专项行动”3个专项行动,旨在构建特色更加明显、效能更加突出的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将农业科研成果迅速推广应用到田间地头,从而实现示范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倍增、服务经营主体倍增、服务对象产业技能明显提高的目标。
在此项行动中,作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的郭咏梅研究员受命担任墨江县紫米产业科技特派团团长以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百团千元助农增收农科服务团团长。特派团成员主要以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为主,涵盖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绿色种植、品质测定、新产品研发和食品加工等领域,为墨江县紫米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看到墨江紫米传统品种存在品种单一、植株高、抗性弱、产量低、成本高、加工技术粗放等短板,长期从事特种稻种质资源评价、育种研究以及特色米类食品新产品开发的郭咏梅带领团队拿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团队先后引进了数十个优质、高产、抗病的加工专用紫稻新品种加以选育,建立稳定的种子繁育、原料筛选和生产基地,培训示范农户,提高种植技术,为紫米产业标准化生产提供优质原料,降低生产成本。他们通过项目实施,对紫米植株进行了矮化、提高抗性、保证品质等工作,并筛选出具香味的紫米品种用于特色米类食品新产品开发。走在种着紫稻的田边,郭咏梅指着一从植株说:“看那个穗子,产量明显能高于老品种。株高明显降低了,抗倒伏性就比老品种要好,田间植株清秀,抗病性也有所提高。最关键的是这个品种自带香味。”
在加工环节,帮助企业制定加工专用紫米原料种植以及彩色米类食品加工等技术标准,通过改造传统工艺,实现传统紫米产业绿色化、标准化、高值化发展,为今后产业发展埋下伏笔。
为了延长墨江紫米的产业链,助推紫米品牌创建,科技服务团还通过建立新品种示范基地,引导农旅融合。他们紧扣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紫米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在联珠镇栖马村开展紫米新品种(系)绿色示范,试种彩色稻打造梯田彩绘景观,并以哈尼族吉祥鸟——白鹇鸟为种植图案以及“中国紫谷”等文字图案,突出三产拉伸效应。在此景观当中,种下了云紫糯3号、云彩稻1号等7个示范品种,并凑齐了绿、粉、白、紫、红、黄、墨紫7个颜色,指代七彩云南的美丽。
据了解,大米胚芽和种皮富集了它63%的重要营养成分以及90%以上的人体必须元素,紫米最具营养价值的成分和色素,经碾磨后主要集中在米糠之中。为此,郭咏梅团队下一步将联合昆工食品学院等相关院校,开展有色米糠高值化利用的技术攻关,进行紫米米糠蛋白或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随之与企业合作开发紫色米类食品和具生理活性的功能食品,例如功能饮料、婴幼儿营养米粉、减肥代餐品等功能性食品,并形成产业化,借此增加墨江紫米附加值,提高农民种稻收益和企业经济效益。
2022年,墨江紫谷种植面积约2万亩,产量5800吨,其中“稻+鱼”综合种养2344亩,有机种植基地认证1527亩。同时开展老品种提纯复壮,种子繁殖500亩,引进紫谷新品种10多个。业内3家企业分片以“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订单分片收购紫谷,主要加工成半糙米出售,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省市。
通过全方位的措施,科技特派团围绕“土特产”底蕴,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高“产”的效益,对墨江的紫米产业提供了精准细致的技术服务,为产业上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
墨江紫米,未来已来。
撰稿: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