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副研究员 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土壤肥料等 回复率100%
专家简介

 邓安凤,女,汉族,1978年11月出生,籍贯云南玉溪,副研究员,2002年7月到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工作至今,一直从事水稻育种、作物栽培技术创新与应用工作。

履职期间,作为主要执行人先后承担并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课题)20余项;其中作为主要完成人承担了国家行业专项2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云南省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4项和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1项;2016年作为主要成员入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栽培技术省创新团队”。

荣获2011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2012年,参与选育的粳稻品种“玉粳13号”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滇审稻2012023号);荣获2017年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交流贡献奖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并通过育性鉴定2个水稻不育系(均排名第二);作为主要完成人选育出云南省首个携带白化转绿基因的高效排假杂交水稻新组合“云辐优26”,并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排名第二)。 2017年4月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云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项。2019年主持申报的“一种水稻肥料大田试验隔离分区灌溉装置”的国家专利获得授权(授权专利号:ZL201921735560.6)。

在《中国农业科学》、《中国水稻科学》、《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国稻米》、《西南农业学报》、《种子》等核心期刊合作发表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篇,核心期刊2篇。参与编写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水稻种子质量控制技术》专著一部。

 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云南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云南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高产栽培技术”的高产攻关,参与创建了我省6个不同生态区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明并提出“云南省寒冷粳稻区水稻低耗高效栽培技术规程”一套,进一步丰富了我省立体生态稻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参与创造并保持三个全国最国最高产记录(小面积1亩)平均产量1287千克、百亩方亩产1088千克、万亩片平均产量800千克/亩的高产记录。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云南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百亩示范方15个,示范7万亩,辐射带动93万亩,节约成本4000-5000万元。2010年到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611.68万亩,其中2010年170.08万亩,2011年204.60万亩,2012年237.00万亩,2010年和2011年节约成本1.65亿元,新增粮食2.42亿千克粮食,按每千克2.5元(稻谷市场指导综合价),产值为6.06亿元,节本加上新增加粮食产值,两年共新增经济效益7.70亿元。

履职以来,参与了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其核心技术连续4年被列为水稻高产创建的主推技术。2015-2020年,累计示范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864.1万亩,新增稻谷产量11.0671亿千克,新增产值42.2722亿元,节本9.0708亿元。作为核心成员在个旧市大屯镇,开展了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百亩高产攻关,经过省内外专家现场测产验收,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百亩平均亩产分别为1067.5kg、1088.0kg、1073.15kg、1152.3kg和1137.3kg,创造了全国(世界)百亩连片最高产纪录,并连续五年在同一片土地上,用同一水稻品种,同一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创造了超16吨/公顷的高产记录。履职期间,主要负责的“农业部现代水稻产业体系建设项目”,完成了云南省125农业县(市、区)的抽样调查工作,建立了“西南稻区云南区水稻推广技术数据库”、“水稻种植制度数据库”、“土壤肥料数据库”,为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履职期间,依托“云南优质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进行直播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研明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及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提出了直播稻高产栽培的密度及合理的施肥方法,为后续研究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关问答
我的提问
问题类型 *
咨询内容 *
上传图片(最多可以上传3张图片)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