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专家服务
搜索
“稻鱼共作模式技术”要点讲解
发布日期:2023-10-20 来源:云南三农通 浏览:1377次
分享到: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新增、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施用量显著减少,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云南省稻田综合种养已形成一定规模。2020年云南省示范推广面积近150万亩,亩均增收1200元。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呈现出从单纯“稻鱼共生”向稻、鱼、鸭、虾、蟹、贝、龟鳖、蛙等共生和轮作的多种模式发展的趋势,已逐步形成稻+鱼、稻+鸭、稻+蟹、稻+虾、稻+龟鳖、稻+蛙及综合类等7大类24种典型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在各地区因地制宜,进一步本地化,区域特色明显。


稻鱼共作模式:主要分布在云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等全国大部分省份,已形成典型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浙江丽水丘陵山区稻鱼共作模式”“江西万载平原地区稻鱼共作模式”等。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1)稻田的基础设施建设


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涨水不淹、枯水不干的稻田,且稻田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相对平整,水源、交通方便,面积相对较大,且连片,每片面积50亩以上。


田埂的修整:整地前首先对田埂加高加固,捶实夯紧,田埂加高到50cm-70cm,埂宽40cm。水层保持0.2cm以上的田埂不渗漏、不坍塌。可用开挖鱼沟、鱼凼的田泥加固田埂,并种植大豆、蔬菜、饲草等。


开挖鱼沟:根据田块的形状和面积大小,按“十”字、“井”字、“田”字、“日”字形开挖宽1m、深50cm的鱼沟。在稻田中间或端头的鱼沟交叉处挖筑鱼凼,深1.5m-2.5m,四周筑埂高出水面30cm,鱼凼面积约占本田面积的8%-10%,视稻田大小,可几块稻田共挖一个鱼凼。并做到垄畦沟、鱼沟和鱼坑相通,增加鱼的活动范围。


设置进排水口和安装护鱼设施:根据大概进出水量设计进排水口,一般进水口1个,排水口水量小的修建1个-2个,水量大的修建3个-4个,最好设在稻田两端和中间;护鱼栅栏可用竹栅、沙网、尼龙网、铁丝网等固定在木桩上安装于进出水口处,宽于水口20cm,高出水面40cm。


绿色防控设施建设:杀虫灯安放在稻田中央鱼沟附近,与鱼凼保持一定距离,每30亩左右安放1个,晚上8:00开灯,清晨7:00关灯。


水稻长势正好。(2023年4月27日摄)


(2)育苗准备


①培育壮秧


水稻品种选用。宜选择茎秆粗壮、抗倒伏、叶片直立、株型紧凑、生长期长、分蘖力强、耐深水、耐肥抗倒、抗病虫、耐淹、丰产性能好、适宜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粳稻区可选用云粳39号、楚粳45号、凤稻30号、玉粳19号、滇杂49、云光109、保粳杂2号等。籼稻区可选用文稻16号、临籼23号、红稻8号、隆两优7810、德优16号、宜优673、川优6203、富优8217、内6优107、宜优115、晶两优1377等。


种子处理。为提升种子的发芽势和整齐度,预防苗床期病害,晒种1天-2天,泥水选种,用施保克或多菌灵等浸种24小时-48小时,催芽至露白。


培肥苗床。冬前每亩施2吨有机肥和30公斤-40公斤普钙,肥土混匀;1.6米开墒,墒宽1.3米,播前每亩施40公斤-50公斤复合肥和15公斤-20公斤钾肥。


精量播种。根据种子的发芽率确定播种量,发芽率低于85%,可加大播种量;同时称种到墒,分2次-3次播完,力求均匀;常规稻每平方米秧床播35克-40克,杂交稻25克30克;中苗移栽的,常规稻每平方米秧床播40克-45克,杂交稻30克-40克;小苗移栽的,常规稻每平方米秧床播45克-50克,杂交稻35克-45克。秧龄一般控制在35天-55天。


秧田管理。揭膜前严格控制膜内温度(不超过35℃)和湿度(保持沟内有水,墒面湿润),中午高温时段,注意通风降温,防止烧苗、烧芽;两叶一心时炼苗两天后揭膜。揭膜后墒面浅水灌溉,每亩追施5公斤-7公斤尿素。移栽前3天-5天亩施3公斤-5公斤尿素。每亩秧田用4克-6克噻虫嗪,叶面喷雾,防治害虫。


②鱼苗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气候条件,鱼苗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耐浅水的杂食性和草食性优质鱼种。养殖品种以鲤鱼、草鱼、鲫鱼和罗非鱼等鱼类为主,适当搭配鲢鳙鱼,条件好的可放养名特优品种。按照30g/尾以上规格,450尾/亩的放养量,根据放鱼时间提前做好培育计划和订购,保证按时投放。


一种鱼单养或多种鱼混养。多种鱼混养时,其比例一般为鲤鱼占35%、草鱼30%、罗非鱼30%,还可配少量鲢鱼。每亩鱼苗投放量1000尾-2500尾,要选择大规格健壮的冬片鱼种,用3%-5%食盐水浸浴后投放。


稻田。(2023年4月27日摄)


(3)秧苗定量移栽


精细整田,浅水浅插。浅旋耕,减少泡田用水量。整田要平,待田面沉实后,清水浅插。移栽时大田水层不能超过5厘米,插秧深度一般1厘米-2厘米,以确保分蘖早生快发。


以产定苗,合理密植根据目标产量所需穗数、秧苗素质和秧龄大小,确定合理的基本苗。粳稻的基本苗在3.8万-6.5万苗,移栽密度1.7万-2.4万穴,每穴2苗-3苗。籼稻的基本苗1.6万-2.5万苗,移栽密度1.5万-1.8万穴,每穴1苗-2苗。


扩行稀植,规格移栽。扩大行距,提高水温,促进水稻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延缓中下部叶片和根系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和积累能力。籼稻移栽规格9×4寸,每穴栽插1粒种子苗;粳稻移栽规格8×4寸,每穴栽插2粒-3粒种子苗。


(4)鱼苗投放


一般大田秧苗移栽后15天投放鱼苗。选择晴天上午9点后放鱼苗,做好鱼种消毒,鱼种投放时用3%-4%食盐水浸泡5分钟-10分钟,投放时注意装运鱼苗工具内的水温与稻田鱼凼中的水温相近,水温相差不能大于5℃。先将装鱼苗的工具放在田水中浸泡,并向工具中缓慢加入一些稻田清水,使其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把鱼缓慢倒入鱼凼或鱼沟里,如用化肥做底肥的稻田应在化肥毒性消失后再放鱼种,放鱼前先用几尾鱼苗试水,不发生死鱼再进行大面积放养鱼苗。


(5)稻和鱼管理


①水稻管理


科学施肥。宜采用缓释肥和尿素,增施有机肥。选用农业部登记的高养分含量缓释肥,可采用NPK比例为24:6:10,与有机肥一次性作基肥在秧苗移栽前施用。籼稻区可用20千克/亩-30千克/亩,粳稻区可用40千克/亩-50千克/亩。在正常移栽后50天-60天,视水稻苗情和叶色,每亩施用5千克-10千克尿素作穗肥。穗肥施用注意事项:适温施肥,避免高温施肥使鱼中毒;晴天施肥,避免阴雨天施肥影响鱼类生长;不能将肥撒在鱼类集中或鱼多的地方,如鱼凼、鱼沟内,避免鱼误食;施化肥时将养鱼田分2次或3次进行,采取量少次多,少施勤施。


大田秧苗病虫害绿色防治。在田埂插草耙、种植蜜源植物,田边种植芝麻和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如蜘蛛、寄生蜂、扑食性昆虫等天敌。应用杀虫灯、食诱剂、害虫天敌、生物制剂等农业、物理、生物措施,控制害虫。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岗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害。最好根据当地植保部门预报和推荐药剂,当田间达到防治指标时,适时进行药剂防治。


施药方法:施药前,先疏通鱼沟,加深田水至7厘米-10厘米,粉剂趁早上稻禾沾有露水时用喷粉器喷,水剂宜在晴天露水干后以雾状喷出,应把药喷在稻禾上,尽可能避免药物落入水中。


②养鱼管理


投饲管理。放鱼后,根据不同鱼种投放相应饵料,以麦麸、酒糟、豆渣、包谷面或配合饲料等饲料为主,辅以投喂菜叶、浮萍、水草和旱草等青饲料,提高稻田鱼产量。做到每天定时、定点、定质投喂。


鱼病防治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鱼病易发季节,加强鱼病预防工作。用药时要选择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对鱼不产生危害的药物。发现鱼病,及时捞出死鱼。


常见鱼病防治方法和药剂。鱼病发生时要及时对田水消毒,并投喂药饵进行治疗。


a) 细菌烂鳃病:用生石灰20克/立方米或枫树叶20千克/亩。


b) 赤皮病: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磺胺嘧啶内服1克/10千克鱼。


c) 肠炎病: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每50千克鱼用大蒜头0.5千克,捣烂如泥,加食盐0.2千克。


d) 草鱼出血病:投喂杨、柳树叶或用猪血拌饵喂鱼。


e) 白头白嘴病: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或五倍子汁液1克/立方米。


③日常管理


根据鱼类和水稻的生长需求做好田水调控。经常检查田埂,如发现有漏洞或倒塌,应及时堵塞加固。尤其是下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田水漫埂逃鱼,并经常清除注排水口拦鱼栅上的附着物,以免阻塞影响排水。在夏季高温时,勤注新水,适当加深水位,保持水质良好,降低水温,避免鱼类中暑死亡。


(6)适时收获


九黄十收,水稻谷粒成熟度达90%以上时及时收获。根据鱼的长势,将达到商品规格的鱼及时捕捞上市。尚未达到商品规格的,合并到部分保水条件好的田块,加深田水,进行续养,到春节前后捕捞上市。


主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作所 李贵勇 

整理:陈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