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蚕豆常见病害防治方法
发布日期:2024-01-29 来源:宜良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2828次
分享到:

 图1.jpg

   图1.蚕豆健康植株。(2023年12月16日摄)

蚕豆常见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和锈病等,且常并发出现,对蚕豆危害较大,严重的几乎绝收。

1.蚕豆白粉病:蚕豆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茎蔓、花和豆荚。最先在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粉点,粉点慢慢扩大并融合成一片,严重的叶面可完全被白色粉末覆盖。后期在粉点上可以看到针尖大小的黑色小颗粒,即封闭的囊壳。该病对幼小器官的入侵很容易导致其变形,折叠、肿胀或干瘪萎缩,幼荚变成畸形,发育不良,结果较小较差。

白粉病以封闭的蒴果壳在地表病残体上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合时子囊孢子侵染幼苗。发病后的患病部位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再次感染,反复感染后扩大损害程度。田间潮湿、多雨或涝渍,植物生长密集时,容易发病。雨水少的植株往往长势差,抗病能力弱,但病菌的分生孢子仍能萌发侵入,特别是干湿交替的气候有利于病害的传播,病害相对严重。

图2.jpg 

    图2.蚕豆白粉病图片。(2023年12月26日摄) 

2.蚕豆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茎秆和豆荚等。发病初期在叶片产生暗褐色小斑,随后扩大后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边缘为赤褐色,隆起,中央部分为灰褐色,常凹陷,密生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情严重时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大块状,潮湿时病斑呈灰褐色,天气干燥时病斑呈灰白色,干枯易穿孔。

 茎秆染病后病斑多呈椭圆形,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赤褐色,易折断或枯死;豆荚染病后产生淡褐色小点,扩大后成暗褐色椭圆形病斑,凹陷,病斑上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可穿透病荚危害种子,在种子表皮形成褐色病斑。

褐斑病病菌通常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株残余遗落地面越冬,也能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部越冬,随种子传播。第二年春季分生孢子器内溢出器孢子,引起初次侵染。器孢子混有粘质物,往往于雨天吸水后从孢子器的孔口排出,并借雨水或昆虫传播。种子播种出苗后,随着气温回升,隐藏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的病原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侵染距地面较近的叶片,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降雨的增加,通过风雨再次向上部及周围叶片侵染、传播蔓延。

图3.jpg 

            图3.蚕豆褐斑病图片(和白粉病混杂在一起)。

              (2023年12月26日摄)

3.蚕豆锈病:蚕豆锈病主要危害蚕豆的叶片、叶柄、茎秆、豆荚,以叶片发病最为严重。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16℃-20℃,相对湿度低于80%时很少萌发,湿度高时萌发率也较高。田间发病早的重病田往往显现一片火烧状。叶片发病后最先出现黄白色斑点,不久变为红褐色近圆形的突起疤状斑,外围常有黄色晕圈。扩大病斑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色粉末(夏孢子)。发病后期或寄主接近衰老时,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叶脉上如果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时,叶片变形早落。也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小点四周产生橙红色斑点,以后再继续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图4.jpg 

       图4.蚕豆锈病图片(和白粉病、褐斑病混杂在一起)。

(2023年12月26日摄)

4.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如云早7号(K—0729)、大庄豆、云豆324、云豆15、云豆147、凤豆10号、昆明白皮豆、澄江豆、陵西一寸等;

4.2.对种子进行预处理,如用45热水浸泡10分钟或使用特定的农药溶液浸泡种子,可以减少病菌的初始感染;

图5.jpg 

           图5.合理密植,有助于通风透光。

           (2023年10月20日摄)

4.3.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助于通风和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和灌溉措施,如及时整枝、排水和施肥,可以提高植物的健康状况,增强对病菌的抵抗力。

4.4.合理轮作,与非寄主植物如小麦、玉米、薯类等作物轮作,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尤其是氮肥。

4.5.药物防治:建议发病初期及早防治,白粉病和锈病在现蕾时用阿米西达喷雾预防,结荚期每隔6天-8天用翠贝、翠福、丙环唑、三唑酮交替喷雾防治,用量照说明;褐斑病发病初期用达科宁600倍,70%代森锰锌500倍-1000倍,50%福镁双600倍-800倍,80%大森800倍,70%甲基托布津600倍等喷雾防治。注意休药期,青蚕豆采收前禁止用药。

图6.jpg 

      图6.褐斑病防治药物代森锰锌。(2023年12月28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