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
发布日期:2024-01-09 来源:昌宁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2920次
分享到:

一月,正值冬季马铃薯种植时节,做好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是马铃薯高产的关键。马铃薯的病害主要是真菌性病害(包括晚疫病和早疫病)、病毒性病害等,虫害防治主要是地下害虫。马铃薯病虫害防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优质脱毒种薯、优先采用抗病品种,播种前对种薯进行晾晒等种薯处理技术,用“预防+治疗”的模式,加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群众联防联控相结合,大力推进绿色防控。

一、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马铃薯出现晚疫病时,切面出现红褐色,变色的范围根据晚疫病的不同程度蔓延。植株的症状是叶片上出现不规则斑点,并逐渐扩大。一旦气候潮湿,叶片会软化腐败,蔓延较快,还会在叶片的背面出现白色霉层或霉轮。晚疫病的防治可以分为出苗前预防和出苗后防控。

(一)出苗前预防

1.选用抗病品种。晚疫病的防治方式可以从品种选择开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抗病品种进行栽培。

2.优先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建议从正规的种薯企业购买二级种以上的优质种薯。

3.精选种薯。选择不带病、已通过休眠且生理状态较好、大小约在50克至150克之间的薯块作为种薯。

4.整薯播种。大小50克至80克最适合整薯播种,出苗齐、苗壮、抗逆性强、耐干旱、病害少、易获得高产。

5.切刀消毒。100克以上大薯切块时,用70%的酒精或1%高锰酸钾对刀具反复消毒,至少准备2把切刀。每次浸泡刀具3分钟至5分钟,切刀每使用10分钟或切到带病种薯及时更换已充分消毒的切刀。

6.种薯拌种。选用广谱杀菌剂与卵菌特异性杀菌剂或选用生防制剂进行拌种,预防晚疫病和其他土传病害。如:75%百菌清+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或72%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0ml+35%噻虫嗪40ml,兑水1千克包衣;或适合的生物防菌剂或生物农药拌种,如1000亿孢子/克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亿个/克木霉菌可湿性粉剂等,用滑石粉作为添加剂拌种。

7.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适时播种。采用大垄双行或单垄单行,根据选用的马铃薯品种特性确定播种密度,施足基肥进行播种,沟施3%噻虫嗪或2%吡虫啉颗粒剂等杀虫剂。

马铃薯种植地块.jpg

已播种的马铃薯地块(2024年1月8日摄)

(二)出苗后防控

1.适时监测。根据当地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适时对马铃薯地块进行巡查。田间若出现疑似病斑,可用手机从微信调用“马铃薯疫病检测”小程序拍照,即可准确识别晚疫病。一旦确诊中心病株,及时清除病株及病薯,用塑料袋密封后带离销毁。

2.及时防控。一旦出现晚疫病,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可选用治疗性杀菌剂,如:推荐选用68.75%氟菌·霜霉威、10%氟噻唑吡乙酮、43%霜脲氰·双炔酰菌胺、52.5%噁酮·霜脲氰、70%烯酰·霜脲氰、40%噁酮·吡唑酯、20%氰霜唑、40%霜脲·氰霜唑等高效杀菌剂进行防治。也可选用生物农药,如0.3%丁子香酚、0.5%苦参碱进行防治。

3.药肥一体化。马铃薯生长后期应及时补充适量营养,可在防控晚疫病的药剂中添加氨基酸水溶肥或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亦可增施芸苔素内酯。

二、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早疫病出现的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同心轮纹病斑,大多数是在马铃薯植株叶片下部出现,再逐渐向上。病斑呈现黑褐色霉层,早疫病严重时会出现干枯掉落的状况,有的病斑范围能达到直径2cm。可采用农业措施或药剂进行防治。

(一)农业措施。选用抗(耐)病品种,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二)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丙森锌或代森锰锌等药剂1次-2次,发病较重时,用丙环唑或嘧菌酯或啶酰菌胺或烯酰·吡唑酯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等药剂防治,隔7天-10天喷1次,连喷2次-3次。

三、病毒病防治。出现病毒病害的马铃薯植株叶子都会发生变黄、变小等变化,还有出现黄斑、卷叶、矮小、顶端叶片直立等。防治病毒病害要选择抗病较强的优良品种,并选择脱毒的形式种植马铃薯,出苗后,使用相应的药剂如植病灵乳液、病毒A可湿性粉剂溶液以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另外出现症状之前要及时发现病害,并及时拔除病害感染的花叶或植株等,防治病毒病的蔓延。

四、地下害虫防治

1.物理防治。田间性信息素诱杀成虫,性诱剂诱捕器每亩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厘米左右;灯光诱杀,每20亩-30亩一盏。

2.化学防治。可选用溴氰菊酯喷雾。在成虫出土前,地面撒施辛硫磷拌土撒施。

3.生物防治。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病虫害,在种植过程中,一定要及时辨别出病虫害的种类,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确保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