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及其防治
发布日期:2023-12-05 来源:镇沅县农业农村局 浏览:2406次
分享到: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病原菌是疫霉菌,属卵门纲孢子真菌,它是低温高湿病害,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存活,由病土、病苗传播,土壤中的卵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产生孢子囊,释放出游行孢子,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又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游动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成红色、腐烂。卵孢子在土中可存活数年,条件适宜时,会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或再侵染。地温6℃-18℃时,湿度越高越易发病,地温高于25°则不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更重。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一般在春夏两季发生,从定植后到早春植株生长期间,在外观上显不出有异常现象,但在久雨初晴后叶尖突然凋萎,不久呈青枯状,引起全株迅速枯死。

慢性型一般在定植后至初冬均可发生,呈矮化萎缩状,下部老叶叶缘变紫红色或紫褐色,逐渐向上扩展,全株萎蔫或枯死。根系先从幼根先端或中部变成褐色或黑褐色而腐烂,后中柱变红褐腐朽,严重时,病根木质部及木髓部坏死褐变,整条根干枯,地上部叶片变黄或萎蔫,最后全株枯死。检视根部可见根系变褐腐朽,易拔起,剖开主根,中心柱变为赤褐色。

1701767172474019995.jpg

图1.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拍摄于2023年11月15日)

1701767277158090348.jpg

图2.草莓红中柱根腐病植株(拍摄于2023年11月15日)

1701767356565003831.jpg

图3.健康的草莓植株(拍摄于2023年11月15日) 

草莓发生红中柱根腐病病害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草莓苗本身带菌,二是土壤带菌,这是病害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由病土和病苗传播。土壤中的孢子在晚秋或初冬侵入根部后出现病斑,后在病部繁殖,借助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孢子侵入主根或侧根尖端的表皮,菌丝沿着中柱生长,后中柱变成红色、腐烂。病原菌在土中可存达数年,条件适宜时可进行多次侵染。在移栽种过程中很容易给草莓造成伤口,病菌随着伤口侵染后病害发生。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规律:

1.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易发病,一般春秋多雨年份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或大水漫灌地块发病重。

2.水旱轮作田和老产区发病重。

3.正茬地发病较轻,或不发病,重茬地发病严重,随着重茬次数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果实产量随之下降。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可以称为草莓的绝症,一旦染病,只能控制不传染,基本无法治疗,种植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以预防为主:

1.实行轮作倒茬,一定要选无病地育苗,草莓田要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

2.定植时一定要选用不带病的苗子,移栽时尽量避免产生伤口,因为土传病害具有潜伏期长、侵染广、蔓延快的特点,所以带病苗子可能到后期才会发病,但有病菌就一定会发病。

3.采用高畦或起垄栽培,尽可能覆盖地膜,有利于提高地温减少发病。

4.加强管理,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
5.清洁田园,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带出田外销毁。
6.进行土壤消毒,在草莓采收后,将地里的草莓植株全部挖除干净后施入大量有机肥,深翻土壤灌足水后,在炎热高温季节,地面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20天至30天,利用太阳能使地湿升到50℃左右,杀灭病菌。

草莓红中柱根腐病的化学防治:

草莓苗用甲霜噁霉灵或嘧菌酯蘸根处理后移栽,草莓移栽成活后7天至10天内,用 50%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咯菌腈悬浮剂1500倍液,或30%噁霉灵水剂1000倍液根部淋施1次进行防治。

要注意,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同时用50%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周围健株浇灌药水进行保护,每隔7天左右防治1次,连续防治2次至3次。

上一篇:柑橘缺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