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高温多雨,导致蚜虫(俗称腻虫)发生危害,目前玉米正处于大喇叭口期,蚜虫在心叶危害,应加强田间管理,发现虫害及时防治。
1.识别:玉米蚜虫(俗称腻虫)。体长约1.6mm-2mm。触角4节-6节,表皮光滑、有纹。分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2种类型。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前翅中脉分为2支-3支,后翅常有肘脉2支。成蚜、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叶片边缘发黄;发生在雄穗上会影响授粉并导致减产;被害严重的植株籽粒不饱满;秃尖较长、果穗瘦小。并且,蚜虫还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导致病毒病造成更大的产量损失。
图1.玉米蚜虫(腻虫)危害图片。(2023年7月13日摄)
图2.玉米蚜虫(腻虫)危害图片。(2023年7月13日摄)
图3.玉米蚜虫(腻虫)危害图片。(2023年7月13日摄)
图4.玉米蚜虫(腻虫)危害图片。(2023年7月13日摄)
2.防控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选用抗(耐)性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的玉米品种,避免种植高(易)感品种。
2.1.2秸秆处理、深耕灭茬:采用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压低病虫源基数。
2.1.3合理施肥:施足有机肥或轮作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肥力水平、控制氮肥、增施钾肥,提高玉米抗虫能力和补偿能力。
2.2化学防治:
2.2.1种子处理:苗期蚜虫防治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70%噻虫嗪种衣剂包衣。
2.2.2颗粒剂灌心:玉米心叶期,每亩用15%毒死蜱颗粒剂300g与细沙土按1:30比例混合,拌均匀后,撒于心叶内,或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1.5kg-2kg撒于心叶内,可兼治玉米螟。
2.2.3药剂防治:苗期和抽雄初期是防治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剂6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2500倍液全株喷雾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