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原因:高温高湿大风大雨有利于病害发生。台风或暴雨造成伤口,过后病害容易流行。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细菌性条斑病菌主要在病稻种、稻草和自生稻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主要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借风、雨、露等传播。晚稻比早稻易感染,偏施氮肥,灌水过深加重发病;晚稻在孕穗、抽穗阶段发病严重。
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识别: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浸状小斑,很快在叶脉间扩展为暗绿至黄褐色的细条斑,大小约1mm×10mm,病斑两端呈浸润型绿色。病斑上常溢出大量串珠状黄色菌脓,干后呈胶状小粒。白叶枯病斑上菌溢不多不常见到,而细菌性条斑上则常布满小珠状细菌液。发病严重时条斑融合成不规则黄褐至枯白大斑,与白叶枯类似,但对光看可见许多半透明条斑。病情严重时叶片卷曲,田间呈现一片黄白色。
图1.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2023年6月1日摄)
图2.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2023年6月1日摄)
图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2023年6月1日摄)
图4.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2023年6月1日摄)
3.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方法
3.1选用抗(耐)病良种。如杂交稻良种:两优1259、明两优527、内优506、明两优829、宜香优5979、宜香3003、内5优39、中优177、宜优673、明两优468、福两优176、红两优6号、宜优357、两优687、两优816、滇禾优615、内香2924、滇禾优34、76两优5号、保粳杂2号等;常规稻良种:云恢290、滇屯502、文稻等。
3.2种子处理。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种子对可疑稻种进行消毒处理,稻种在50℃温水中预热3秒,然后放入55℃温水中浸泡10秒,期间,至少翻动或搅拌3次。处理后立即取出放入冷水中降温,可有效地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3合理施肥和灌水。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
3.4化学防治措施
3.4.1预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发病后较难治好,所以,要加强预防措施,并辅以药剂保护,防止病害的扩展蔓延。当田间病害处于点发阶段、气候条件和稻株长势又适于发病时,每亩选用20%噻枯唑(又名川化018、叶枯宁、叶青双、叶枯唑)或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或25%叶枯灵(又名渝7802)可湿性粉剂250倍液-500倍液,或10%叶枯净(又名5氧吩嗪、杀枯净、惠农精)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1500倍液,或14%胶胺铜水剂500倍液,或45%代森铵水剂400倍液,或12%施稻灵胶悬剂2000倍液,或25.9%植保灵水剂700倍液喷雾预防,每隔5天-7天喷1次,连喷2次-3次。施药后如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
3.4.2防治。发现中心病株后,开始喷洒20%叶枯宁(叶青双)可湿性粉剂,每亩用药100g,兑水50L,用叶枯宁防效上不去时,可在施用叶枯宁同时混入硫酸链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强氯精2500倍液,防效明显提高。此外,每亩还可选用10%氯霉素100g或70%叶枯净(杀枯净)胶悬剂100g-150g、25%叶枯灵(渝7802)可湿性粉剂175g-200g,兑水50L-60L喷洒。施药后如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也可在5叶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各喷中生菌素500倍液1次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水溶性粉剂(消菌灵),每亩用量为25g-50g,兑水50kg喷雾。施药后如遇雨,雨后应及时补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