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欢迎来到三农通 登录
搜索
高质量发展是干出来的——昆明晋宁切花月季产业升级侧记
发布日期:2023-07-03 来源:云南三农通 阅读:3225

“全国10枝玫瑰7枝来自云南,云南玫瑰10枝产自晋宁。”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李树发研究员说。随后他补充道,民间对月季与玫瑰区分不严格,加之玫瑰的情绪价值空间更丰富,所以市场上把月季也统称为玫瑰。生活中,全国的市场人士都把鲜切花月季俗称为玫瑰。


近几年,昆明市晋宁区围绕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战略,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在科技力量的全力支撑下,晋宁区已然成为全球温带花卉最佳产地、中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县、云南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示范县、花卉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县、云南省花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该区花卉产值居云南省第一,而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县区第一,成为中国鲜切花生产第一县。



农民增收是关键


今年37岁的蒋俊文是晋宁区宝峰街道土生土长的小青年。此前,他在山地上土栽澳洲腊梅、非洲菊,但澳洲腊梅一年只出一次花,而且土壤轮作要求较高;非洲菊则是应用场景较少、市场波动明显。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山地土栽生产用水不稳定,收益忽高忽低......从2021年起,他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百团千员”助农增收晋宁科技特派团专家们的指导下,获得了“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300万元专项资金,建起了55亩的“花卉产业科技特派团示范基地”。


2022年,蒋俊文种的月季上市了。由于放弃了原先的土壤栽种法,使用了无土栽培,学习掌握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月季的产量、品质大幅提升,成本却在下降,收益也自然提高。蒋俊文举例,“种出来的花每枝基本可以卖1块5左右,比用土办法种的花每枝能多卖1块钱。”他算了一笔账,2023年全年出花平均7茬,比起土栽的4-5茬,效率高、品质高、价格高,3年就可以收回投资。



科技帮扶是狠活也是细活


晋宁区花卉产业科技特派团,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昆明市晋宁区农业特色产业服务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们组成。其主要职责是从技术方面帮扶产业发展,通过技术的传帮带,让种植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全面掌握生产技术,推进产业升级。这既是狠活,也是细活。


李树发研究员手机上有一份《切花月季无土栽培技术要点》的PPT,落款处有着中国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省花卉产业技术培训推广中心、晋宁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名称,课题名称则是《月季轻简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PPT里面林林总总,从无土栽培概念及其设施入手,讲述了切花月季无土栽培环境需求、基质、水质、营养元素配方、品种及种苗选择、定植及水肥管理、营养枝培养与折枝、不同季节气候应对管理案例、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全流程技术。


书面上的科技狠活,到了现实中更是细活。蒋俊文提起:“科技特派团的专家们手把手的教我,从立项、大棚规划建设、品种选择、生产技术甚至销售,李树发老师更是每星期至少来帮我一次。”


在弥散着藻类氨基酸气味的大棚里,李树发接完一个电话就指着月季产线告诉蒋俊文,这个棚的肥料浓度需要提高,花头有点小。得知目前使用的EC值(肥料浓度)是1.4,他要求提高到1.6-1.8。


一旁的晋宁区农业农村局特色产业服务中心——蔬菜花卉站站长王家德,也是科技特派团成员,他看到了营养枝有问题。“压枝不要采用损伤性压枝,造成机械损伤导致病菌感染,减少植株寿命,要用绳子先定型,再压下去。”


李树发提到,我国中老年人多喜欢高心杯状的红色、粉色等喜庆的花型、花色,因此在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初期,引进的切花月季大部分为高心杯状红色、粉色、黄色品种,如“老三样”卡罗拉、黑魔术、艳粉(影星)等;因此,科技特派团的育种目标是:高心杯状的红色、粉色类品种。如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培育的“赤子之心”“蜜月”“都市丽人”等一批投放市场的切花月季品种。


“随着我国花卉产业出口销量的增大,我们栽培的切花月季品种花型随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生改变,如出现奥斯丁类型的盘状多心品种。此外,国内市场年轻消费者则喜好多心盘状红色、粉色、橙色,这也推动我们的育种目标更加多元化,因此培育了多心盘状红色品种"红船",品种表现及市场前景较好。”



晋宁花卉支点何在?


为了产业升级,晋宁职能部门与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广和建立“张福锁院士科技小院”“产研小院”进行成果转化、培养技术骨干,并通过花卉科技特派团指导服务,将花卉产业最新科研成果、生产技术等推广到生产一线。


通过实干,晋宁区成功申报了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晋宁康乃馨、晋宁玫瑰、晋宁绣球,对种植户、企业授权使用后,品牌效应出来了,价格也就起来了。


王家德介绍,眼下的晋宁花卉产业从业人数约有2.2万户、5.5万人,一产产值34亿元、加工产值55.5亿元,已经成为农户增收致富、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超过了第二位的蔬菜产业。然而,发展瓶颈依然存在,比如花卉产业种苗研发繁育问题、采后加工冷链物流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市场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品牌不优不强的问题,营销平台的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等等。


“以前采下来的花就堆在地边,到了消费者手上瓶插时间就短。这两年,基本做到标准化的采后处理,就是分拣包装预冷保鲜等技术流程都标准化,实现了全程冷链物流。”王家德说。


从土栽迈向无土栽培,产量、品质、产值得以大幅度提升,加上采后处置技术的加持,晋宁切花的瓶颈正被逐步打破。


科技特派团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企业、种植示范基地以及合作社建立自有品牌,提高产品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比如辅导蒋俊文基地为自己的月季申报了“花开曦淇”商标。如今,科技特派团已经扶持了晋宁的40多家无土栽培企业。在科技特派团成员的眼里,散户很难做出品牌,而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才是晋宁花卉的出路,也是集成示范课题的内涵之一。如今,晋宁花卉产业发展到296家花卉企业、103个花卉专业合作社,而且也有了348个商标品牌,但在专家们看来,真正知名的还不多。


据了解,目前云南省有85%以上的鲜切花品种需要从欧美育种发达国家引进,花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的新优品种。因此,品种成为花卉产业发展的“芯片”和制高点,花卉育种如果没有突破,往往受制于人;又因花卉新品种培育周期长,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切月季杂交育种为例,培育一个新品种需要4-6年,推广应用需要8-10年或更长时间。如2004年培育的新品种“赤子之心”和“蜜月”,经过近20年的时间筛选和试种,才在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开始销售。


花卉育种,是花卉产业的“芯片”和制高点,而人才引进带动品种品质品牌变脸,将成为晋宁花卉产业升级的支点。


晋宁花卉 未来已来


科技与狠活,目的只有一个,绿色生产、提质增效。

李树发提到,因为年温差较小、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等因素,昆明几乎适合所有的温带花卉生长。再加上水肥一体化、尾水循环利用等多项现代花卉栽培方式的革新,晋宁切花月季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在晋宁,2022年花卉种植面积已达6.1万亩(鲜切花种植面积55500亩),鲜切花产量55.66亿枝。


王家德介绍,无土栽培水肥平均节约25-35%、能源成本平均节约35%;无土栽培产量由传统土壤栽培4-5万枝/亩,提高到12-16万枝/亩,部分品种可以达到20万枝。而且无土栽培可标准化生产,生产环境和鲜花生产周期可控,产量和质量有保障,更便于订单生产。因此,晋宁鲜切花的产业升级,革新栽培方式是个重要抓手,而在这一方面,科技特派团做了大量推进工作。如今,晋宁基质栽培花卉也就是无土栽培的面积已经超过10000亩。未来,无土栽培花卉的种植面积将更多地取代土栽花卉。

科技特派团的项目执行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王其刚认为,晋宁切花月季转型,需要围绕企业需求进行,针对不同企业的长短,引导他们逐步向基质栽培方式升级。


王其刚说:“基质栽培方式下,高产品种的月季每平方米可以达到280枝以上,而实践表明云南最高水平可达320枝。可以看到基质栽培和土栽的产量比是2:1-3:1,产值约为2.5:1。也就是说,同样的品种,企业也好,农户也好,生存能力与核心竞争力都能在3年里上一个大台阶。而这3年,就是科技特派团发挥科技支撑力的3年,也是晋宁花卉积蓄能量的3年。”


撰 稿:陈全鑫